微信掃一掃
巖頭鎮(zhèn)下宅口村東的洪公橋古建筑群,包括涼亭(閱經(jīng)亭,建于清道光八年)、廟宇(鎮(zhèn)潮庵,道光年間重修),于2013年因新巖鄭公路的建設,整體拆除。其中六塊老碑記被下宅口村委會保留了下來,目前存放在村委會院子里。筆者日前對這六塊碑記進行清洗拓印,對文字內(nèi)容進行整理,探尋該地僅存的文字資料。
六塊石碑,分別是清順治十三年(1656年)的《捐助碑記》、光緒四年(1878年)的《施茶碑記》、光緒九年(1883年)的《禁碑》、兩塊民國九年(1920年)的《修筑十七十八二都石板路碑記》以及《換受茶田記事》。
一、清順治十三年(1656年)《捐助碑記》
此碑為青石材質(zhì),邊鑲有花紋,碑文為篆書,正文楷書,由捐助者黃宗佐書寫。內(nèi)容大致講述捐助者黃宗佐乏嗣,因捐助田地到鎮(zhèn)潮庵,乃有一子,勒碑為表神恩庇佑。原文如下:
伏念吾輩生居中土,跡寄衝門,行穹蒼覆載之恩,藉神靈 之蔭。然洪公橋乃四通要道之途,鎮(zhèn)潮庵為行旅駐足之要,弟子宗佐偕室陳氏,拮據(jù)家政,倖免凍餧。育子三胎,早 卋。每嘆自已業(yè)緣未了,更思人卋善果當培,峕順治十年 ,五斗付本庵上人性元□管,為 菩薩燃香施茶之費資。下民焚頂效虔之心,天不絕□□ ,得一子名守永,延我宗祀。非藉神庥,何以致安仰。祈□□錫以鴻禧,一洗夙昔災纏,永保將來純嘏。然地雖輶薄,□誠待然。勒石為久遠供奉之計,長保無疆之虞。性元□□ 卋□,保守庵弗失,毋負予心,倘後有不肖潛行變廢,吾定 告究。是為勒石存記。 順治拾叁年菊月日,信士黃宗佐書立。
二、光緒四年(1878年)的《施茶碑記》
此碑石質(zhì)為茶園石,碑文由三步石鄉(xiāng)紳黃正滿書寫。碑記大意為洪公橋涼亭,夏秋施茶供往來行人解渴消暑。茶會以黃春堤等八人為董事,捐戶有張景清、黃春堤、陳志、王志鏌等25戶,共捐助田地三十余畝作為施茶之資。原文如下:
浦江之東去城十有八里,洪公橋鎮(zhèn)潮庵,有涼亭焉,為行人往來憩息之所。上往金衢之水道,下通蘇杭之關津,絡繹摩肩,擔運接踵。當際茲炎天司令,暑氣轟蒸,赤帝行威,火焰發(fā)汗,身體切思兩腋生風,躁乏咽喉,須得一杯解渴。蒙恩各宅施主,樂助銀錢田產(chǎn),住殿人代理。自立夏起至立秋止,謹備茶湯,博施濟眾,伏祈善男信女隨緣喜助,功德無量者也 。
助戶:項光川、掌廣西道張、張升房、黃春堤、張定慰、黃正滿、陳廷光、陳更生、陳育山、陳敏房、黃彬甫、李竺齋、陳允田、倪望逵、王榖堂、黃庭光、李希白、趙景熙、王可月、陳育房、 張恒益、張恒二房、張恒三房、張恒四房、黃程
董事:黃春堤、周正聚、黃正滿、汪承田、趙元文、陳正春、黃方孟、陳正位、薛道筆、黃兆錫
大清光緒歲次戊寅年桃月日立 黃正滿題
三、光緒九年(1883年)的《禁碑》
碑石質(zhì)為青石,楷書書丹。碑文大意為光緒年間登高山趙元堂等人因為修葺村里的雨殿,掘斷關乎五個都的龍脈,導致五都內(nèi)火災不斷,死亡迭起,造成人心惶惶,要為難趙元堂。后來經(jīng)黃林宴等人理處,培土安龍。結(jié)果趙元堂翻案,又經(jīng)知縣審理,知府批查,才定案。于是在登高山雨殿內(nèi)以及一都七里亭、十八都閱經(jīng)亭等三處勒禁碑以示眾。原文如下:
立禁碑五都衿耆地保等,情因登高山家下,雨殿前一帶,係一都、十四、十五、十七、十八等五都,陰陽龍過峽出脈之處。光緒三年間,趙元堂等因修殿宇,無故將殿前所過峽脈鏨斷,節(jié)泡掘平,以致五都中火災迭興,死亡相繼,人心惶惶,各都均欲與元堂為難。元堂情急,邀同張嘉德轉(zhuǎn)求黃林宴先生,理處議人培土安龍,嗣後立約永禁開掘,并議刊碑立於登高山雨殿內(nèi)。元堂與各村長面同畫押,無異。不料元堂於七年八月間,飾控圖翻。八年七月,蒙邑尊尹公堂訊,著仍照原議不準開掘,刊碑永禁等斷。元堂等服斷當堂出結(jié),後又赴府請勘,蒙府憲鄒大人批查,閱縣斷各層尚屬公允,著即遵斷息訟了案,毋庸翻瀆等示。茲於登高山殿內(nèi),立永禁碑一座,外五都又於七里亭、洪公橋閱經(jīng)亭內(nèi)各立禁碑一座,以垂永久須至碑者。
峕光緒九年三月日吉立
四、民國九年(1920年)的《修筑十七十八二都石板路碑記》
碑石質(zhì)較普通,風化嚴重。碑記由禮張張景鴻(字爽甫)撰寫并書丹,吳店吳修壇刻字。主要記載十七十八兩都的石板路修筑之事,共收到280戶捐助者的銀元2963元,修筑之余資拔入雙溪口路心石用。除外,詳細記錄了整個修筑工程的始末以及工匠開支的明細。碑文如下:
周官司寇之野,廬氏以達其道路。西哲有言,覘國文野,在道路通塞,是則道政之宜修,古今中外有同然矣。吾浦東鄉(xiāng)大路,上達金衢,下通杭紹,雖經(jīng)石砌,而零落間斷,晴則凹凸,雨則濫淖,為行旅苦。同人等鑒於由縣城至二都地方,既改建石版,而十七八二都適相銜接處,猶是窒惡不治也。心共夢之。爰於民國二年,由董事陳秀等發(fā)起,接修改造,中間砌以石版,兩旁櫬以石齒。自十七都新嶺腳起,十八都鄭寶塘止。爰於九年告竣,計長一千五百餘丈,費銀二千九百元有奇。昔歎行路難者,今欹王道乎平焉。□□□其堅,費必求英節(jié)。在事諸公夫,亦可謂耐勞純潔矣。然非諸公慷慨樂施,則又焉得有王成之一日耶。用勒芳名於後,或紀□□□垂永久云。 中華民國九年歲在庚申冬月 張景鴻謹撰並書 吳修壇鐫字
樂助芳名:略(共計280戶)共收捐洋貳千九百六十三元正
石匠任宗憲 汝才 生林 陳茂狗 張作林 倪大元 憲有 錫圭共付洋乙千八百五十三元五角八分二厘
杠腳張有約等共付洋陸百十三元貳角正
泥水亮司等 共付洋乙百九十七元二角八分四厘
修葺王公橋共付洋貳百十五元正
石灰并困費 共付洋四元五角零三厘
刻字共付洋十三元正正 以上共付洋貳仟八百九十五元五角七分正
余洋陸十六元四角三分撥入雙溪口路心石用
董事人 陳志 陳秀 陳壤 于如珍 王用林 黃尚潮 黃幾法
五、《換受茶田記事》
橫碑,石質(zhì)同石板路碑記。主要記載,民國九年(1920年),洪公橋茶會與馬鞍山張若騮(字子駿)商量,把祖父廣西道監(jiān)察御史張景清于光緒戊寅年(1883年)捐助的茶田變賣,重新買進新田的事情。原文如下:
天下事繼繼承承,日進不息者可。廣西道,於光緒戊寅年所助茶田,田五斗,土名井大背;又四斗,八石橋,共九斗。
因租金輕微,加之困難,與助主之孫子駿商變賣,另受十八都靈田,田壹石貳斗,土名五大塘堂樓後;又壹石,蓮塘頂;又貳斗,小塘。
六塊碑記,經(jīng)過百年的風雨滄桑,風化程度不一,目前還沒有個好歸宿,不知還能保存多久。但愿能在洪公橋遺址附近,將這些歷經(jīng)艱難的“前輩”們,重新豎立,既是對先哲樂善好施的表坊,也讓后人看看前人修橋鋪路、濟人利物的眾志成城、嘔心瀝血的努力,繼而延續(xù)這種精神。
版權所有?2001-2021 浦江華清電腦網(wǎng)絡信息有限公司 浙公網(wǎng)安備 33072602100048號
業(yè)務咨詢和服務專線:0579-88188123 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專線:0579-88188123
免責聲明:您看到的內(nèi)容均為會員發(fā)表,不代表本站立場,轉(zhuǎn)載時請注明作者和出處,并禁止色情、政治、反動等國家法律不允許的內(nèi)容!